古人道:是非只為多開口,煩惱皆因強出頭;忍得一時之氣,免得百日之憂;近來學得烏龜法,得縮頭時且縮頭;忍一句,息一怒,退一步。
忍讓,自古被視為美德,也是修身養(yǎng)性的重要內容。我們平時可聽到這樣一個故事,清朝有一位安徽籍的宰相,他就是我們安慶桐城人,名叫張英,其寬大的胸懷,為后人所傳為美德。一天,他收到一封家書,說家里因蓋房子與鄰居為地皮鬧起了糾紛,讓張英出面說句話。張英讀過家書之后,寫了一封回信,信中寫道:“千里家書只為墻,讓出三尺又何妨。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!奔胰丝戳诵藕,深受啟發(fā)和教育,于是主動將院墻向后移了三尺。鄰居見狀后,也隨之將院墻向后移了三尺。這樣一來,兩家院墻之間便空出了一個六尺寬的空道,人稱“六尺巷”。
張英身為當朝宰相,可謂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莫說三尺土地,即使是讓鄰居搬家,恐怕也不費吹灰之力。但張英不仗勢欺人,不以權壓人,主動說服家人先行退讓,解決了一場糾紛,維護了鄰里的和睦。
凡事不肯退一步就是在拒絕機會,一個人如果養(yǎng)成了這樣不愿忍讓的習慣,他的路就會越走越窄,也很難獲得他人理解和幫助。 |